找到相关内容647篇,用时7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太虚大师唯识思想探索

    重质不重量,除伪显真。二、偏重信众,以建设一菩萨,以广摄社会青年归依三宝。三、以人成即佛成之人生佛教为终极”。[2]而唯识作为佛法对世间诸法之认识论、本体论的系统诠释,在太虚大师的“三大革命”中,...太虚大师唯识思想探索  金 易 明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

    金易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473545.html
  • 藏密问答录

    高僧大德,但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作为汉地的法弟子,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上师作为依止? 这使我联想到国人向西方学习所历经的坎坷道路。西方文化虽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却未必完全适合我们的国情,更何况其中还...清净戒与“见”清净戒的区别:“迦叶!若有比丘住清净别解脱戒,善护根门,一切行为皆如律制,乃至微细毁犯亦无,清净一切应行,然唯执有我我所,迦叶!是比丘名第一破戒,似善持戒。若比丘具足修行十二杜多功德...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10975500.html
  • 虚云和尚传奇

    认识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终无结论。佛学是离言绝虑,以智慧觉照宇宙万事万物,好像下座举椅,运用自如。这就是佛学可以包括哲学、科学、宗教三者,冶为一炉。日本以佛教为国教,自明治维新以后,得力于禅不少,这...说明,而且大部份与后来哲学科学发现的地方都相合。对于人生的价值,如大菩萨的行为志愿,就不是世间上圣贤所能及,经典上在在处处可以见得到。由此可知佛教的神妙和伟大。然而佛教绝非标奇立异以炫人,也不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31779199.html
  • 在激进与保守之间——慈航与太虚和圆瑛之关系探析

    )把中国佛教整理到最高峰的圆满。”[5]直到晚年,他将自己的修行教学与安居之所称之为“弥勒内院”,并如他自己所说:“弥勒内院又是菩萨,又是太虚大师的纪念堂”,甚至宣称“本院供的佛,是释迦世尊、弥勒...唐大圆学习法相唯识,从此奠定了他后来探究唯识、弘扬弥勒法门的基础。[17]1930年他应邀到香港弘法,次年即到缅甸的仰光,开始了他在海外弘法的新天地,也从此奠定了他在海外华人信徒中弘法的领导地位。 ...

    何建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363379617.html
  • 秘密曼荼罗教广付法传解题

    “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请为国置灌顶道场。右不空闻,毗卢遮那包容万界,密印真言吞纳众经。唯(一作‘准’)其教宜有顿有渐:渐谓声闻小乘登坛【129】,顿谓菩萨大士灌顶法门。是诣极之夷途,为入佛之正位。...言此菩萨被如来甲胄,骑大精进马,放大智悲箭,能破自他之魔军,于一心法城皆得安也。   或游邪林而同尘同事【40】,或建正幢以宣扬佛威。作千部论,摧邪显正。上游四王自在【41】,下入海中龙宫,诵持...

    冈田契昌阿阇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263480095.html
  • 宗教之间理当相互宽容

    ,以建设一菩萨,以广摄社会青年归依三宝。三、以人成即佛成之人生佛教为终极”。[35]当时的一些佛教寺庙还力所能及地尝试着以自己的财力物力兴办一些慈善救济事业和基础教育,譬如佛家幼稚园、小学、中学...

    陆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91780754.html
  • 民国年间(1912--1949年)汉藏佛教文化交流

    最低目的若没有达到,决不同汉地”。[11]这也是其他人赴藏法的目的。   汉藏佛教都属于大乘佛教系统,不同之却颇多。藏文经典多译自梵文原本,不但保持了其原貌,内容真实。大乘佛教中观和唯识两大学派...和《阿底峡尊者传》,发表在《海潮音》杂志上。1934年,第一次留藏回来后,他在重庆汉藏教理院配合教学翻译《菩提道次第广论》、《比丘》、《菩萨戒品释》等;1936年,在拉萨翻译了宗喀巴的另一部著作《...

    索南才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20980925.html
  • 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

    Lokavajja)。为世间人所谴责。若犯后三条戒,是名犯(Pannativajja)。行者破后三条戒时,必须是有心破戒。如无破戒之心,则无罪业果报。破前五条戒中的任一条将给破戒者带来恶果报,破五戒后的三条处戒...指受持八戒断恶修善。它是在家人的增上戒,尽一日一夜之中,远离家居,著白衣亲近三宝而住,于每月在阴历的初八,十四,十五日,廿三,廿八,廿九,卅日(小月廿八,廿九,大月廿九,卅日)(Pakkha-...

    法增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63884600.html
  • 生死“认命”与生死智慧

    宗法师讲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慈慧山庄三慧1995年恭印》)   《心经》中阐发的是佛教的“缘起性空论”。“心”本无“有”,亦无“无“,世人妄执“有”与“无”,于是,产生了主客、能所之分,是...,而无变乎己”的观念,并由此获得了“安之若命”的生死态度,其立基之即在于由自然之必然性的“命”来看待生死的方法与途径,这也是立于自然大道无为立场上的“命定” 观,具体说包括三点:第一、人们必须从个我...

    郑晓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72384687.html
  • 年龙父母《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二)

    烦恼。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希望大家了解恶知识之后,虽然说要谨慎,要非常小心,但是自己一定还要知道自己要不违于,用方便、善巧的方法远离恶友伴。远离的方式是,发现之后嘴上不说,用非常平和的方式,渐渐远离就...境。   我们所说的远离恶境指的是要依止寂静,就是阿兰若的意思。何为依止阿兰若呢?如果你到了一个非常安静的地方,那么你自己粗重的烦恼,贪嗔痴之境自然会消失,烦恼会渐渐减轻;因为烦恼逐渐减轻,能...

    年龙上师

    佛子行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6/12022884703.html